创新驱动为做优做强国企提供强大支撑
信息来源:moliao.biz 时间: 2012-10-12 浏览次数:430
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企业离开了创新,
也就难以健康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今,在我省国有企
业,“科技兴企、创新强企”理念深入人心,科技创新目标更加明确。
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我省国有企业也获得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升
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关
于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投入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投
入力度,为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
撑。
据统计,2011年省属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91.8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13%,研发经费支出总额30.36亿元,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1.19%。科技活动经费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今年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06亿元,研发经费支出总额30.4亿元,占营
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2.8%和1.43%。其中,延长石油集团今年安
排了40亿元用于科技活动支出。陕煤化集团自去年省属企业科技创新
工作会议以来,科技活动投入达到34.8亿元。地方电力集团研发投入
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3.62%,高过行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打造广阔的创新平台
省属国有企业围绕各自产业方向和布局,采用重组、兼并、合作、
自建等方式,建立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研发机构。延长石油集团围
绕能源勘探开发研究、油气煤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建设了9个研发
实验平台。陕煤化集团与大连化物所合作组建了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
中心和甲醇制烯烃国家重点实验室。陕有色集团共成立各类技术、工
程、实验及检测中心17个。省地矿总公司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矿产
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会以来,监管企业新
建研发机构2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
心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重点
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截至目前,监管企业共拥有研发机构
123个。
用足、用好外部科技资源,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省属国
有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贴合产业
布局的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省国资委特聘的能源化工产业首席
科学家谢克昌院士,专门对陕西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建议,并
与陕煤化集团共建了煤转化技术联合实验室,目前已陆续开展了煤气
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技术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研究。延长石油集团、
陕煤化集团分别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的延长能源化工专项和陕煤化专
项,探索了产、学、研、政结合的新模式。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设立北
美研发中心和欧洲研发中心,与高端市场接轨。地方电力集团牵头五
家企业成立了智能配电网关键设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西安交大共
建了国家能源局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
室。能源集团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作
成立了“榆林市氯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的搭建,有力提
升省属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省属企业创新成果丰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我省国有企业结出了丰
硕的创新成果。
仅一年多时间,省属国有企业新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
题85项,课题到款额1.2亿元;制定标准74个,其中国家标准41个,
行业标准33个;参加国家标准化组织37个。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4项,其中一等奖13项;申请专利393件,获得
授权243件(其中,发明专利135件)。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自
主创新引领作用。在钼产业方面,成功开发了高温(Si—Al—K)钼
丝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制备出了国内最大的钼板坯(500kg);制
备LCD靶材专用低氧大粒度特种钼粉;研究纳米参杂强韧化与高强韧
钼合金丝的制备等关键技术;制备出99.99%的高纯钼粉,成功批量生
产出了99.995%的高纯钼金属材料。
在钛产业方面,掌握了航空TC4薄板材生产技术,研制出发动机
用的TA11、TC17和YZTC4钛合金材料,为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批量
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神舟系列飞船、通讯卫星、导航卫星、
运载火箭及导弹等航天产品生产了多种新型钛合金材料;研制的Ti—
6Al—4V钛合金大规模棒材,Ti—6242钛合金厚板、薄板均达到国外
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实现稳定批量出口国际宇航市场。
在铅锌产业方面,新材料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已建成年产
20吨精铟的生产线,每年可产10吨精铟。已建成1万吨纳米氧化锌生
产线。在钒产业方面,80钒铁生产采用企业独创的铝热法冶炼工艺,
节约了能源,便于规模化生产。在光伏产业方面,已形成从拉晶、铸
锭、切片、电池片到组件(含双玻组件)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均通过
了TUV、UL等国际认证。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公司新产品研发工作成效显著,技
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经统计,近三年新产品销售所占当年销售收入
的比例均超过40%。企业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型汽车机械自
动变速器(2000N·M)开发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不组织的专家技
术验收。AMT样机各项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家科技部相关合同要求,通
过了项目验收,具备产业化条件。
2011年11月,法士特集团先后联合天津军事交通学院、潍柴集团
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特大功率动力总成项目和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商用车用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开发项目;
法士特集团也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包
括变速噪音改进项目、包括AMT电控系统开发等项目。
企业自主开发的20JS240T、16JS300T、12JS135T、5DS50T等36项
系列变速器新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性价比高、传动效率稿、适应范
围广等特点,很多产品都填补了我国多档位机械是重型变速器的生产
空白,其中8JS85T产品于近期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同时公
司部分自主创新产品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已达到国家领先水平。
目前,企业拥有的专利数达7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各项指标保持
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
经济紧密结合。红柳林多方位、多层次感知能力的煤炭综采成套装备
智能系统,实现了综采工作面信息交互的高速网络平台和通道、无线
网络接入功能,将产煤效率提高5%—10%。天元公司开发了“中低温
煤焦油加氢技术”,探索出一条“高碳产业低碳化”的发展道路,被
业界誉为“陕煤——榆林版煤制油”,2011年,利用该技术建成了世
界首套生产装置,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利润3.6亿元。
将新产品的开发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积极布局战略型新兴产业,
西安重装集团今年上半年通过科技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7亿元,
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以承担2012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高校高精度齿轮机床创新平台”为契机,融合国内一流产学研用
优势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整机集成与性能优化、用户工艺三大
试验基地,开展齿轮加工新原理新工艺、齿轮机床设计制造与高速检
测、控制技术与与伺服化、可靠性与精度保持性以及用户工艺等九大
关键技术研究。目前,集团公司已拥有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机
械工业复杂性面数控磨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和美国、欧洲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7个。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以承担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为契机,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与西安
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郑州磨料
磨具磨削研究所、航天23所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产学研合
作和人才培训关系,较好地整合了外部科技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专项,截至目前,集团公司共承担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0项,牵头项目19项,参与承担21项。集团公司
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构建集群化的大研发体系,成立了
产品与技术战略委员会、集团技术中心,依据重卡、中轻卡、客车、
微型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全面
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商用车技术支撑体系,目前
建成整车研发中心6个,零部件专业研发机构10余个;拥有国家级企
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通过CNAS国家认证的国家级试验中心3个,初步形成了支持陕汽集团
集群化发展的大研发体系。
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搭建开放搞笑的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内
外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技资源,加快产品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工
作,搭建基于全集团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成了陕西省院士专家
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与美国加
州大学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轿车技
术联合研究中心”,与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商用车工业设计中心”,
与西安石油大学成立“石油特种车研究中心”,与包括西安交大、长
安大学在内等10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50余项,其中与清华联合进行的重型桥壳轻量化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重型冷藏车和重型保温车、与西安石油大
学联合开发的油田修井车填补了公司的空白,有效解决了集团各板块
重大技术难题。
推进企业 增强创新能力任重道远
我省国有企业在推进创新方面取得大量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
看到,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企业还存在不小差距。
省国资委主任刘阳告诉记者,当前,我省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存
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
识还不到位,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和清晰的科技发展规
划。一些企业满足现状,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没有真正成为企业
发展的原动力;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科研机构不
完善,研发平台还未建立起来,工程中心数量少,产学研相结合的体
系没有真正建立,科技项目立项缺乏针对性、延续性和整体性,项目
监督机制不健全,科技工作考核评价不到位;三是研发投入不足,省
属企业总体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研发经费户均仅1.6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户均0.71亿元,
远低于全国的户均2.85亿元和1.86亿元水平。四是拥有独立的自主知
识产权比例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不少企业只具备生产单一产品
的优势,缺乏产品集成的技术优势和二次开发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
五是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在国内国
际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很少;科技人员的考评和激
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问题表明,要实现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任务仍十分艰
巨。
刘阳说,增强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这次国
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
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必须引起深刻反思。经过近些年的改
革发展,省属国有企业逐步做大了,但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矛
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具有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集于一身的优势,对
技术的需求最迫切,对技术的变革方向最敏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的路径最短、动力最强,要勇于承担起引领科技创新的重任,在技
术创新中充当主力军。
省国资委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类企业科技投入占
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汽车制造类企业达到4%,能源化工、医
药类企业达到3%,冶金类企业达到2%,交通、建筑类企业达到1.5%,
其他企业达到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根据省委、省政府科技投入
的有关规定,对经费投入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将按其实际发生额的
2%,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对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按
本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1‰提取,作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专
项经费统筹安排。因此,监管企业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强度,确保年
度科技经费落实到位,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要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的长效机制,将科技投入纳入预算管理,设置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并
在年度计划中单列,做到专款专用。要拓宽科技投入资金渠道,积极
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借助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获取配套资金,并依托
我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相关政策,获得贴息、补助、奖励等相应资
金。同时,还要探索合资、入股、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本运
作模式,筹集科技投入资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要推进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上取得新突破。企
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
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有效
整合产学研力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和科
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基础技术、基础工
艺问题,提高国有企业和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质量。国家重大科技项
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保证项
目资金。力争搞一个项目,就要突破一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创一个
方面的新型产业,带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成一批
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技术研发平台,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0家,工业、
交通、建筑类等企业普遍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加快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项事
关全省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监管企业一定
要牢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
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
首要推动力,加快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我省科技
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磨料磨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